2024-05-16 09:38编辑:王雨
为竞选“杀”红眼的拜登政府,又又又整“幺蛾子”了。
这次的“政治大棒”挥向的目标之一是中国电动车。
美国政府5月14日正式宣布,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。
白宫宣称,将根据1974年《贸易法》的301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18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,包括钢铁和铝材、电动汽车、半导体、电池、关键矿物、太阳能电池和起重机等。
其中,锂离子电动汽车电池的关税税率将于2024年从7.5%提高到25%,而锂离子非电动汽车电池的关税税率将于2026年开始从7.5%提高到25%;电池零部件的关税税率也将在2024年从7.5%提高到25%。
更为夸张的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将从目前的25%提升至100%,而在特朗普执政之前,美国对进口电动汽车实施的优惠关税是2.5%。
业内人士称,其实当下被针对的中国商品并不依赖美国市场,拜登对华征收新关税虽然看似猛烈但是仅具象征意义,但从长远来看,基本排除了未来中国新能源车进驻美国市场的可能性。
“出海”的中国车企很多,但是“闯美”的车企却屈指可数,美国加征关税,像一把双刃剑,“伤敌八百,自损一千”,对美国车企的影响甚至比中国车企更大。
首先,之前加收25%的关税壁垒,其实已很大程度上把中国汽车挡在了美国市场之外。
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,其中,新能源汽车出口120.3万辆,同比增长77.6%,但出口对象国主要集中在东南亚、南美、中东、欧洲等地,出口至美国的电动汽车数量仅一万多辆,占比出口总量不足1%。
乘联会的数据显示,今年第一季度,吉利是唯一一家有向美国出口汽车的中国车企,出口量仅为2,217辆,美国市场在中国电动汽车全球市场的占比已下降至0.5%以下,因此,中国电动汽车目前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极低,这次提高关税,带来的短期经济影响其实微乎其微。
其次,汽车是一个充分全球化的行业,造车也绝非“孤岛”,不同国家的品牌之间相互合作,除了最终成品,零部件和原材料,产业链早已是全球一体化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根据美国运输部的数据,美国本土品牌的电动汽车,如Mustang(参数丨图片) Mach-E或特斯拉Model 3,有30%至51%的零部件来自中国,通过加征不合理的关税来进行单边贸易保护,最终只能互相伤害,两败俱伤。
前不久,拜登政府宣布,将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计划从2023年的7.6%,提高到2032年的56%,没有中国制造并提供低成本的电池与原材料,这一目标将很难实现。
美国这次加税政策,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会推高电动汽车、电池和其他电动汽车硬件的成本,如果引起中国政府的关税反击,那将更是雪上加霜,高价电动车不符合美国消费者的根本利益,过于昂贵的价格将直接延缓美国本土的电动化进程,也将使美国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的努力化为乌有。
因此,这次加征关税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作秀的目的,对中国车企造成的损失有限,但是,这是一种危险信号,中国车企更担心的是,会对欧盟等地区以及其他国家造成一种坏的示范效应。
中国近些年来在电动汽车等关键领域的快速发展,中国在新能源电动车领域完成了从量到质的转变,在欧洲攻城略地,给欧洲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。
有数据显示,2023年,中国新能源电动车产量占全球的60%,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, 从2019年的0.4%,一路飙升到2023年的7.9%。如果没有欧盟政策因素的限制与干扰,2027年,欧盟将有20%的电动汽车来自中国。
因此,从去年开始,欧盟就针对中国汽车发起“反补贴调查”的政策,最终的目标是确定是否需要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额外关税。2023年3月,欧盟委员会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进行海关登记,这意味着如果最终调查结论认定需要加征关税,那将追溯到这个时间点。
对此,德国数字化和交通部长福尔克也表示:不希望欧盟封锁市场,德国车企想要参与竞争,德国希望本国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,欧盟通过加征惩罚性关税将会破坏这一进程。
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以及大众的高管也表示反对,反对欧盟针对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“惩罚性”措施,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德系车的重要市场,另一方面则是担心中方对欧盟的反制手段,除此之外,还有可能会危及欧盟自己的“欧洲绿色新政”——涵盖温室气体减排、绿色能源投资和碳中和目标的计划,认为这是在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。
因此,真正的危机不在于美国再次加征关税,而在于其传达出的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信号。对此,外交部发言人表示:“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,捍卫自身权益”。
而对于致力于走出国门,走向全球的中国车企而言,则更需要及时调整全球化的策略,一方面是打铁需要自身硬,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技术、产品、产业链等方面的硬实力,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均衡布局的同时,更好的研究当地法规政策,通过创新合作、加强战略联盟、本土化等战略,在贸易壁垒可能成为常态的未来,做好打“持久战”的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