爆款/挑战Model 3 这些都不是海豹的重点?

2022-08-15 09:30编辑:王厅

  海豹上市,价格比预售价略低了一点点。显然,这不是重点。超6万辆的订单量,结合海豚、元PLUS(同为e平台3.0)的表现,海豹成为“爆款”几乎已无悬念。然而,这仍可能不是重点。回想当年,船夫总放出豪言:分分钟造出特斯拉。如今的海豹颇有些兑现此豪言的意味——成为Model 3有力的挑战者。这会是海豹最值得关注的重点吗?

  海豹:史无前例的比亚迪

  比亚迪当下的“红火”无需多言,“上一款火一款”的表现也引发无数热议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海豹仅仅只是比亚迪众多新品中的简单一员。因为对于比亚迪而言,海豹可以算得上是一款“史无前例”的“革命性”产品。

  夸张了?我们不妨稍稍梳理一下。

  比亚迪虽然一直号称“新能源先驱”,但在整车研发这一块,却一直没有彻底摆脱“燃油情节”。早期的产品自不必说——基本上(除了e6)都是“油改电”。

  在这之后,比亚迪开始了新一代王朝系列的新品研发。尤其是以汉为代表,让比亚迪有了第一次的“改头换面”。然而这一时期的产品,依然是带“油”的——只是说法好听一点,叫“油电共享”。

  即便到了号称e平台3.0的海豚、元PLUS,它们确实是没有带“油”的版本了,长轴比(车长与轴距的比值)也是典型的纯电思路,但前麦弗逊前驱的结构还是说明了它们不够“纯粹”。

  这里卡叔说个有争议但有理论支撑的个人观点:纯电时代,继续采用前驱其实是很难理解的。这也可以视作一个参考标准:凡是以前驱为基础的纯电车型都不够纯粹——至少,在理念上还不够纯粹。

  唯有海豚,是后驱布局的——这也是比亚迪有史以来第一款后驱布局的车型。

  与此同时,海豚也是比亚迪有史以来第一款采用双叉臂前悬挂的车型。

  双叉臂前悬挂没有后驱那么有标志性,但它同样属于中高端纯电车型理所当然的标配。这同样是有理论支撑的(例如,没有发动机以后让前悬挂的布局变得异常轻松、能更好地与后驱搭配、更好地发挥电驱的高性能等)。

  也许你会说:这,不就是特斯拉、蔚来、小鹏它们的玩法吗?比亚迪有样学样而已,何必如此大惊小怪?

  这么说也不能说不对,但背后的原因却耐人寻味。在卡叔看来,这更像是比亚迪对时机把握的结果。即之前的比亚迪遵循的是以“插电为主、纯电为辅”的思路。有错吗?至少从市场表现来看并不算错。

  而海豹的推出,则意味着比亚迪要开始“正儿八经”地玩(中高端)纯电了。也就是,从海豹开始,比亚迪才算真正参与到之前由“特蔚小”开拓和把持的市场竞争中。

  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。之前比亚迪并没有用“纯粹的纯电思路”造车(这在其他厂商那里几乎是“没戏”的做法),却凭借比亚迪在三电领域的优势玩到了“新能源世界第一”。那么现在比亚迪“思维转换”,开始正儿八经地开发“纯粹的纯电思路”车型,会是怎样的结果呢?

  所以说,海豚身上背负的看点,是绝非海豚、元PLUS乃至汉、唐所能比的。它的表现,将足以决定你是否要对比亚迪 “再次刮目相看”。

  不是噱头的噱头:至少说明比亚迪“有想法”

  海豹的三电就不多说了,这是比亚迪的强项,更是e平台3.0的强项。一些硬指标,700km+5.9s、650km+3.8s也都没得挑。

  基础部分,虽然是比亚迪第一次玩“后驱+前双叉臂”,但估计没有人会担心其这方面的表现——至少从背景、比亚迪的团队实力来看,它没理由输给“特蔚小”。

  这就算完了吗?并没有。这里说两个比亚迪的宣传点,也是有不少人视之为噱头的点:CTB和iTAC。

  CTB其实还好,因为大体上已经形成某种趋势。当然,既然叫CTB(Cell To Body)而不是CTP,也体现出它区别于一些整车厂和电池厂“合作”的结构。即,比亚迪从车身到电池都是自己的,理论上可以整合得更好。

  CTB也好CTP也罢,即相当于抛弃传统电池组的概念,而是将电池直接整合到底盘、车身内。这种理念在卡叔看来,与换电的思路刚好是两个极端。

  换电的好处是什么?无需多言。但问题是,为了保证可靠性,换电需要一套繁冗的机构。电池组的结构、造型、体积等等也都受限。由此带来三个问题。第一是增加自重,不光是电池衔接部分的自重,而且电池组与车身之间的结合度不高,需要在车身刚度的强化上额外增重。第二就是理所当然地增加成本。第三就是影响整车设计,包括造型、空间布局等。

  CTB则刚好相反。它唯一的坏处是电池坏了比普通的电池组还难以更换。但好处则是电池布局与车身融为一体,同等重量下车身刚度更高或同等车身刚度下重量明显更轻,而且成本更低、空间布局更好。

  所以理论上,海豹在轻量化和车身刚度方面,应该比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更具优势。

  iTAC的“噱头”成分就更浓了,因为至少目前只有比亚迪提出这个概念。它的原理说起来也很简单:通过电机的传感器来提升动力分配的响应速度。

  公路型的四驱(全时、适时)都带动态扭矩分配,但如何分配,源头信号均来源于车轮传感器。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效应。而对于提升操控、轮胎抓地力而言,这种滞后往往会导致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”。

  也就是说,如果信号能有稍稍地提前,效果就会革命性的提升。iTAC是通过电机的传感器来获取信息,自然比车轮传感器快得多(侦测频率高100倍左右)。

  因此iTAC本质上可以视为一种四驱技术。类似于电驱对油驱的碾压式优势,基于电机传感器的iTAC理论上在动态分配方面,相对于所有的燃油四驱也将具备碾压式的优势。

  以上这些不见得人人用得上,亦或者说不见得人人在意,但它都可以视作比亚迪基于电驱的某些突破或革命。实际效果如何目前无法定论,但至少说明比亚迪在加入这一阵营时,在技术层面是“有想法”的(而不只是简单地参与或跟随)。

  产品策略:冲量是必须的

  最后我们再看看海豹具体的产品策略。

  如很多纯电新品一样,各厂商目前研发产品其实都在“填空”,因而不会像燃油车(凯美瑞对雅阁)那样存在针锋相对的对手。海豹更是如此。严格的说,它在当下的市场上并无核心竞品。所以,我们只能找一些参考对象,看看其产品策略如何。

  最直接的比较当然是比亚迪自家的汉。单看尺寸,汉似乎要高一级,但其实汉只是胜在车长(轴距二者一致)。而平台基础如前所述,海豹其实反而要超过汉。三电方面的规格由于轻量化和驱动方式的不同也略有区别,海豹仍基于平台优势而稍占上风(电耗略低,性能略强)。所以这种格局下,海豹的价格与汉EV持平甚至略高都是合理的。而实际的结果则是海豹略低于汉。

  注意,这里只是作为价值参考,而并不意味着海豹对汉会有明显的分流效应——二者的风格差异还是很大的。

  第二个参考自然是Model3。如前所述,抛开智驾不谈,二者在综合素质上已完全可以同台竞技。后驱标续版和顶配四驱版,海豹续航大体相当性能略逊(7.5s VS6.1s),但价格上均有8万+的优势。海豹还能提供Model 3所不具备的长续航后驱版。虽价格优势缩减至不足5万元,但续航大幅度领先(700km VS 556km),且性能还能反超(5.9s VS 6.1s)。

  同样,这并不足以所谓“挑战Model 3”。即因为海豹上市而放弃Model 3的人并不会太多。这里,仍然只是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。

  第三个参考,也是热议最多的、同样刚上市的深蓝SL03。直观比,500km这一档的海豹对比深蓝SL03,性能更弱(7.5s VS 5.9S)、配置略低、续航略强(550km VS 515km)的情况下价格高2万+。700km这一档续航相当,海豹性能更强(5.9s VS 6.9S)但价格高出了4万+。于是有观点认为,海豹的性价比不如深蓝SL03。

  对此卡叔是这么看的。基础和品牌层面,海豹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。从产品策略看,海豹是高性能对应高续航,深蓝SL03则只能在续航和性能之间二选一(高性能低续航、高续航低性能)。再叠加海豹拥有综合素质更全面、高端人群更喜欢的四驱版而深蓝SL03没有。因此总体上可以认为,海豹的定位要相对更高、也更符合中高端的市场需求。

  也就是说,海豹与深蓝SL03同样并非针锋相对的产品,它们将面对的受众群也有所区别,很难说谁更“值”。

  由此可见海豹的产品策略同样是相当靠谱的。从目前的信息看,比亚迪给海豹规划的月产能为1.5万辆——大概率,会是持续满产且供不应求。海豹最终的“能量”有多大,能否给比亚迪带来超预期的表现,则还需要待比亚迪的产能放大到一个“供需平衡点”之后。

  总结:

  梳理至此我们会发现,海豹成为“爆款”并不会有什么悬念。至于所谓“挑战Model 3”,从产品特性来说确实如此,但从市场影响来说则还“谈不上”。

  那么海豹真正值得关注的重点在哪儿?卡叔认为,是通过这么一款史无前例的产品来观察比亚迪未来的走向。例如,比亚迪是否会像特斯拉基于Model 3衍生出Model Y那样,基于海豹衍生出更多、市场需求更大的“海X”来,并实现销量结构从DM-i和中低端纯电为主,转变为与“特蔚小”类似的中高端纯电为主。果真如此的话,比亚迪恐怕又要再次被人“刮目相看”了。

相关新闻
最新评论
发表评论...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
010-65993545-8019  jubao@12365auto.com
车质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19238号